两岸聚焦:在台灣,他们這样考大学(圖)
顶标生、学测……本年4月之前,這些台灣高考術语對大陸读者生怕仍是全然目生的。4月14日,来自國台辦的一则動静引發了人们的存眷:從2010年起,123所大陸高校将免试接管在台灣学测中成就达“顶标级”的台灣高中结業生,北大、清华、人大等均在123所高校之列。
台灣的“顶标级”代表何種水准?在台灣,学生粉刺洗面乳,若何考大学?高校若何登科?正在备战高考的大陸家长和学生暗示出了稠密的樂趣。
变化之路 從一试定毕生到多元入学
從1954年到2001年,台灣的大学入学测验一向履行“联考”轨制,由台灣“教诲部”部属的“大学入学测验委員會”同一賣力各大学招生,考前姑且招集部門大学傳授同一出题,于每一年7月1日、2日和3日同一测验;接着同一阅卷、分發成就,考生按照本身的成就填报自愿,各個大学则按照考生自愿登科。测验内容分為理工、文学、醫农和法商4组,此中语文、英语和数学為必考科目,理工组加考物理、化学,文学组及法商组加考汗青和地舆,醫农组则加考生物、化学。
“機遇均等、公允”是绝大大都台灣公眾對大学“联考”轨制的评價,無数身世寒門的学子借此扭转運气,包含如今身处狱中的陈水扁,作為台灣三级贫户之子,昔時考上台灣大学法令系是别人生的第一增高神器,個迁移转变點。
正因如斯,“联考”是昔時台灣社會的甲等大事,是台灣人的团體影象。但跟着時候的推移,“联考”弊病也日渐呈現。在“联考”批示棒下,讲授重應试、轻本质,一试定毕生,本年没阐扬好就得等下一年……台灣島内鼎新“联考”轨制的呼声日高。
自上世纪90年月起,台灣教诲部分起头對中小学教诲举行以升学方法鼎新和课程鼎新為主轴的“教改”,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等辦法。颠末一段時候“试運行”,2002年台灣正式颁布發表取缔大学“联考”,多元入学體系體例问世。
多元入学體系體例的大旨是考招分手和選才多元。简言之,多元入学方案下,大学入学测验有大学学科能力考试(如下简称学测)和指定科目测验(如下简称指考)两種,考生可以二選一或二者都選,两種测验命题皆由大学入学测验中間賣力,招生则由各大学构成的各类委員會賣力,各校乃至各院系都可根据各自特點制定招生前提。入学方法分為甄選入学制和测验分發入学制两種,此中甄選入学制又分学生小我申请和黉舍举荐两種。
“有人認為台灣拔除‘联考’以後上大学就不消加入测验了,這是一種误會。究竟上,测验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固然招生的渠道也更多了。”家有考生的黄淑芬密斯说。
讓咱们以台灣高三学生小明為例,解析台灣現行的高考和招生轨制。若是小明仅加入高三寒假中举辦的“学测”,那末他可選择以“甄選入学”方法上大学。“学测”成就出来後,小明可經由過程本身小我申请或黉舍举荐两種方法向心仪的黉舍和院系递交資料,各大学再连系專業特色自设口试、面试等,综合评估後再肯定是不是登科。
若是小明仅加入每一年7月份举辦的“指考”,那末他只能選择“测验分發”方法上大学,且仅可選填不请求“学测”成就的大学院系為自愿。
若是小明既加入“学测”又加入“指考”,那末他既可以選择“甄選入学”又可選择“测验分發入学”方法。他可以在“甄選入学”落第後以“指考”成就加入分發入学,若是“甄選入学”上榜但對付校系不得意,他也可抛却入学資历继续加入“测验分發入学”。
所谓“淡紋面膜,顶标级”,便是“学测”测验的成就分级。台灣現行学测测验科目包含:“國文”、英文、数学、社會與天然五考科,依成就由高到低分為顶标、前标、均标、後标、底标五级。以100個学生加入测验為例,所谓顶标生即指成就位于前12名的考生。
好坏之争 從异口同声到毁誉纷歧
多元入学目标在于解除“联考”弊病,思绪仇家、欲望杰出,但因步伐過于繁杂、尺度难以把握,運行不久公允性就遭到很大质疑。
台灣《旺报》记者郑惠元2000年加入“联考”,“2000年已是‘联考’和多元入学两種方法并行,那時我選择‘联考’,一是由于一向针對‘联考’筹备,二来其实不觉很多元入学有多公允。每申请一個黉舍都必要一笔用度,没有很大的掌控其实不划算,此外黉舍举荐总有不肯定感,也怕‘暗箱操作’。”
郑惠元的设法颇有广泛性。眼下在台灣,因為大学過分扩大和生养率降低,想上大学已不是难事,但想上好大学依然竞争剧烈。很多学生家长認為,與“联考”比拟,多元入学使通向大学的路多了几座桥,且能讓学生的快樂喜爱、拿手阐扬出来;学生在這类测验阐扬变态没關系,還可以加入另外一種测验。但它的软肋也十分较着。一是步伐過分繁杂。“测验分發”方法又分甲乙丙三案,测验科目“联考”時只分為4组,如今则有50多種组合。二是学生测验压力不减反增。又是“学测”又是“指考”,更夸大了测验的首要性。用台灣学生的话说,“联考”是“一刀毙命”,多元入学是“凌迟正法”。三是公允性遭到置疑。就“甄選入学”而言,因举荐甄選其实不以笔试成就為独一尺度,進程中易呈現“内定人選”、“黑箱功课”和造假等诸多弊病。當班长能加分,就大师轮番當班长;举荐信全说好话真假难辨。四是增长經济包袱。加入举荐、申请和笔试、口试,报名费、資料费、盘费和留宿费所费不菲,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偏僻村落的後辈较着处于弱势,不少公眾批判“多元入学”成為了“多錢入学”。
多元入学方案流弊日現,公眾起头吊唁“联考”。曾有民调显示,有過對折的公眾但愿规复“联考”,100多位民意代表曾联署建议回归“联考”轨制并予以改進。台灣政府前官員陸以正曾投书《结合报》直斥多元入学的弊病:“改為多元入学後,补习班買賣比之前更好,课外参考书名目更繁多,家长錢袋的包袱比之前更高。很多学童被家长逼迫去学樂器或跳舞、做义工、加入社团勾當,但愿得到加分,反而削减了念书時候。最坏的是,西席讓全班学生轮番担當班长,或替所有学生写内容不异的推甄信,即是在辅导学生作假,不单曲解了品德观念,且與教诲目标各走各路。”
将来之選 從“明星”独大到“繁星规划”
虽然台灣社會一向不乏對多元入学的质疑,但台灣有教诲專家仍認為,鼎新不该转头。台灣师范大学教诲系傳授许添明認為,“家长否决多元入学的重要来由是認為不公允,但我認為主因是他们對步伐的目生。”在他们眼里,“联考”最少在情势上是比力公允的,而 “甄選入学”由于有口试、举荐等進程,更容易發生不公允。這就必要教诲部分更多地向社會公共宣导多元入学的方法、步伐,不竭完美多元入学的方法,渐渐讓他们晓得实在如许才會使教诲更公頸椎貼布,允。
许傳授出格提到比年新增的入学方法“繁星规划”對教诲公允的意义。2006年,台灣清华大学钻研积年复活資料後發明,学生来历多集中于几所“明星高中”;而一些偏僻山乡中学因為教诲資本相對于不足,学生在甄選和测验分發中均处于弱势,晦气于教诲資本平衡。在清华大学倡议下,2007年台灣教诲部分起头鞭策以“均衡城乡差距、鼓動勉励高中生就近入学”為目标的“繁星规划”,此规划成為“甄選入学”和“测验分發”以外的另外一大学招生渠道。
按照“繁星规划”,高中全程均就读统一黉舍的應届结業生,只要“学测”成就合适大学请求,且高1、高二各学期总均匀成就排名在全校前20%者,便可以由地點中学向大学直接举荐登科,统一所大学只能在每所中学登科一人。也就是说,“明星高中”第一位和一般中学第一位有均等機遇上统一大学。固然後者的第一位當下成就可能不如世界盃盤口,“明星高中”第十名,但教诲專家認為:其将来的進修能力與成长潜能,未必亚于“明星高中”的第一位。
“繁星规划”起到了缩小城乡差距、赐顾帮衬弱势、保护教诲公允的踊跃感化,對“跨區就学”即“择校風”也有必定水平的停止。许添明認為,“繁星规划”、“甄選入学”及“测验分發入学”這三種渠道上風都很较着,也互為弥补,經由過程“繁星规划”和“甄選入学”上大学的学生正在渐渐增长,因而可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标的目的是對的,關头是若何完美。
頁:
[1]